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学习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 【学习难点】 1.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 2.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了解作者 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卷网-总编辑,编审。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知识链接 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文体知识 了解文体。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先游后记,亲见真闻。以叙述、描写见长,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黧黑( ) 接踵而至( ) 砾石( ) 虔诚( ) 眩晕( ) 腈纶( ) 皱褶( ) 演绎( ) (2)解释词语。 黧黑: 驻防: 虔诚: 接踵而至: 懈怠: 松懈懒散。 风云变幻: 赏析文章 第1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5、这篇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8、文章第三部分写到:“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9、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10、本文语言优美,请反复阅读下列语句,进行赏析,感受句子魅力。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1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1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请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根据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写一篇游记。 参 考 答 案: 1、(1)lí zhǒng lì qián xuàn jīng zhé yì 形容黑。 原指军队驻扎防守。文中指停留的意思。 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2、第一部分(1)开头:来到各拉丹东山脚下,看它阳光下变化多端的外貌。 第二部分(2-11)主体:“我”在各拉丹东山下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2-14)结尾:第二天的活动情况及“我”的感受。 3、“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4、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