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5课。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看,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与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本课,将通过引领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的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的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形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明确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电,利用电的世界里,四年级学生对于电是有一定认识的。如:家用电器都必须使用电才能工作,我们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电源等等。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也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但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本课就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检测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并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确生活中安全用电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课是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要通过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的检测20种材料的完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整理完成分类,最终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同样重要,真正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检测材料,让学生通过检测,通过在寻找相同与不同的过程中,在能力上,在理解上都有一个提升。为此我精心选择了20种常见材料,既包含铁片、塑料片、木片等学生熟悉的,又能明确定判断是否导电的材料,又包含玻璃片、陶瓷这样学生熟悉但却无法确切预测的材料,,也有螺丝刀、插头这样用第一组检测过的两种材料共同制成的物品,不但让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升,也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帮助学生分类建立概念的同时,认识到生活中大部分物品都是由导体和绝缘体材料共同制成,加深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并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 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2、过程与方法: 科学规范地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规范地实施有关检测的步骤,能整理好实验记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橡皮。 2、为小组准备:电路检测器,科学检测记录表,回形针、纸板、钥匙、硬币、石块等20种待检测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出示一个没有安装电池的简单电路,问学生小灯泡能否发光,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电源)。 2、装上电池,小灯泡发光,再次提问,小灯泡为什么能发光?(因为有电流通过灯丝)。 3、如果老师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4、怎样能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再把导线接上)师演示将导线的橡胶皮连接,小灯泡不亮,再试一次还是不亮,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帮帮老师? 5、找学生到前面演示连接方法。(将铜丝连接到一起) 6、通过这个小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导线里面的铜丝容易让电流通过,导线外的橡胶皮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巧妙设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利于了解学生对导体、绝缘体的初始想法,以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卷入科学的探究活动,唤醒科学学习的兴趣。】 7、PPT出示导体和绝缘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