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30225

2020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学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5次 大小:6996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0,人教,必修,高中,语文,第二
  • cover
第7课 诗三首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游子思亲怀亲,于是涉江采芙蓉来赠送给远道的亲人,用以聊慰相思之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通过一曲《短歌行》抒发了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性本爱丘山”、视官场为“尘网”的陶渊明,为自己最终能够挣脱世俗羁绊、回归仰慕已久的山林田园而欣喜若狂。这些凝练的语言、形象而理性的描述、抑扬顿挫的节奏,都彰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及呐喊。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作品,原非一人一时所作。因各篇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将其合在一起,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感伤低沉的情调,这和当时的社会动乱有关。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3)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诗歌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杂诗》《读〈山海经〉》等。陶渊明在散文和辞赋方面也取得了高出同辈的成就,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1.《涉江采芙蓉》 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沉重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多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这类作品虽然社会意义不大,但所描写的游子、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并且基本上是健康的,在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涉江采芙蓉》就反映了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痛苦之情。 2.《短歌行》 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 曹操深感今后的对手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3.《归园田居(其一)》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