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史分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一化三改时期(1953—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①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时间:1953年 2、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生产力) 三改: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一化三改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促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4.如何实现? 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1)一五计划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轻工业商业。 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旧中国被外国人讥为“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①国内环境: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国际环境:面临帝国主义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合时代背景 (2)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重点 产业: 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区域: 东北 “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156项工程” 是指”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下兴建 的156项工程。主要是重工业项目,从 实际实施的150项看,军工企业44个, 冶金企业20个,化工企业7个,机械加工 企业24个,能源工业52个,轻工业和医药 工业3个。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和 西部地区。 讨论:为什么”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 集中在东北地区? 1.原有重工业的基础较好; 2.东北煤铁资源丰富,铁路条件较好; 3.靠近苏联,便于得到苏联援助。 “一五”计划成就 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了第一批新型喷气式飞机 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并试制出了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这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自此,中国结束了长期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1958年2月,毛泽东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观看国产解放牌汽车。 1957年10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通车典礼上,数百辆汽车驶过公路桥面。 (2)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重点 产业: 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区域: 东北 到1957年底,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1.目的: ①适应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