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七年级第三单元《华夏古韵》的相关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目的是打开时空的隧道,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达到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课前合作采集资源,进行归纳整合。 2.教师方面: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 教具学具:多媒体、钢琴、古筝、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在唐代的音乐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入歌的创作手法,其中《阳关三叠》就是使用这一手法的佳作之一。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阳关三叠》的音乐,并分辨它的演奏乐器。 2.师出示埙,简介埙。 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它的音色: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 2.导入课题并介绍唐朝歌曲《阳关三叠》。 师:这首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愁绪的歌曲,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二、新课教学 1.教师演唱歌曲《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导言: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有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回答的很好.现在老师就来模仿古人抚琴而歌吧。不过,古人是抚古琴而歌,老师是抚钢琴而歌!? 2.师生探讨原诗与歌曲歌词异同。 导言:同学们,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那么,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探讨结论: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 3.朗读歌词。(课件出示歌单) 4.学唱歌曲。(方法:唱谱、念词、填词演唱。) 5.师生探讨歌曲上阙和下阙的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导言: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叠中音乐分为上阙和下阙,大家想想看,在刚刚演唱的过程中上下阙的情感表达是一样的吗?好,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探讨结论:上阙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下阙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不舍的感情。) 6.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导言: 同学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