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402575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节选)》学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6次 大小:244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阿Q正传(节选),学案
  • cover
《阿Q正传》学案 【教学目标】 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 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阿Q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创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阅读文本和批注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要点。 第一章 序——— 第二章 优胜记略———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 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 不准革命——— 第九章 大团圆——— 【自研自悟】 1.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从文中找出两三个例子来证明这种观点。 2.概括阿Q是个怎样的人? 【自练自提】 试结合文本分析《阿Q正传》中的找老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形象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根据第7、8章概括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 【自研自悟】 1.我们应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 2.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自练自提】 1.有人说《阿Q正传》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2.阅读“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至“他睡着了。”完成下面的题目。 (1)作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请你简要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5分) 文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孔乙己》《药》……)中。这些“闲人”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本文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简要分析。(6分) 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 ———读鲁迅的《阿Q正传》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