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416710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53张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1274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语文,咏物,四首,课件,选修
  • cover
(课件网)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1.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顾况 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登进士第,曾为著作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有《华阳集》。 2.文起八代之衰———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十九年(803), 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 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宪宗 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 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 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散文、诗均有名。他的诗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有《昌黎先生集》。 3.一代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793年),考中进士,后随从从杜佑入朝,官拜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积极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 4.诗旨未能忘救物———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君页很重视他,用为从事。 著有《唐风集》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二、背景回放 1.《葡萄》的写作背景 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一。 2.《小松》的写作背景 作者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诗人颇感苦闷,于是写下此诗,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三、文化常识 咏物诗的特点 形似 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神似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常用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 同学们,研究本课所选的咏物诗,看看所状之物与所托之志有何内在联系? 【作品简介】 1.俗中见奇,翻出新意 《子规》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2.明写葡萄,暗表心志 《葡萄》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此诗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3.芍药芙蕖虽艳净,哪有牡丹动京城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 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