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体验中欣赏作品,探究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知识与技能: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及主要贡献;能够初步运用音乐要素中的速度、力度、音色等分析音乐作品。 教学对象: 八年级(下)学生 学情简析: 我校的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音乐知识薄弱,上台容易怯场,往往回避课堂交流,但他们心里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赏,也想表现自己。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但清唱剧《长恨歌》的教学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且缺乏趣味的,所以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用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个别学生思想上开小差。 教学重点: 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 在分析歌曲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进而对作者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 琴、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新贵妃醉酒》让学生聆听,要求边听边思考: (1)你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称吗? (2)歌词中讲述了什么人物的故事呢? 学生聆听后进行交流、回———(1)《新贵妃醉酒》(2)杨贵妃与唐玄宗(唐明皇)。 2、关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艺术作品很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大型的音乐作品———《长恨歌》。它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出示课题《长恨歌》。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歌曲和愉快的谈话入手,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讲述故事,简介《长恨歌》和清唱剧的基本概念 1、讲述主要故事: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朝廷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时,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破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结局是悲剧性的。 2、作品简介: 《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体裁的作品,它是一部大型声乐套曲。这部兼具抒情性和戏剧性的清唱剧,内容取材于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的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还参照了清代洪升创作的传奇剧本《长生殿》。 作品创作于1932年,那时日寇正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主义……词、曲作者创作这部清唱剧,一方面是为了填补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是借唐明皇不理朝政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即是为了表达针砭时弊的积极意向,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唤醒大众的民族意识。 歌中唱道:“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它向人们宣告,腐败的政治必然会导致民族的灾难,在当时,有力地配合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3、了解清唱剧的基本概念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曲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具有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没有特别的要求,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设计意图:讲述相关故事,并通过对《长恨歌》及清唱剧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为后面的欣赏学习做铺垫。】 三、新授课———欣赏《长恨歌》 1、《长恨歌》共有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