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组织建设 苏教版高中化学 · 选修4 3.2.2 酸碱中和滴定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H++OH-=H2O H+与OH-物质的量的关系是: 当酸碱刚好完全反应时: 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是怎样的? nH+= nOH- aC酸V酸=bC碱V碱 酸与碱的元数相同时: C酸V酸=C碱V碱 a元酸与b元碱反应时: 一、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有C1mol/L的NaOH溶液V1L,需加入C2mol/L的HCl溶液V2L才能完全中和,则有: 启示: 酸和碱的溶液的浓度及体积关系是怎样的?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C1V1=C2V2 C2= V2 C1V1 C1= V1 C2V2 一、酸碱中和滴定基本原理 1、酸碱中和滴定的定义 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定量分析方法 中和反应中:H++OH-=H2O 对于一元酸与碱反应时:c酸v酸 = c碱v碱 3、关键 ①准确测出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 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2、原理 二、酸碱中和滴定所需仪器 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锥形瓶 玻璃塞 玻璃球 橡皮管 标注:规格、温度 思考1:酸式滴定管与碱式滴定管有哪些差异?分析如此设计的原因? 思考2:如何选择仪器量取高锰酸钾、盐酸、碳酸钠、四氯化碳、溴水、氯化铵溶液? 思考3:量筒与滴定管有哪些差异? 二、酸碱中和滴定所需仪器 用标准溶液盐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三、中和滴定实验步骤 1、查漏:检查两滴定管是否漏水、堵塞和活塞转动是否灵活 2、洗涤:用水洗净后,各用少量待装液润洗滴定管2-3次 3、装液:用倾倒法将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酸、碱滴定管中,使液面高于刻度2-3cm 4、赶气泡: 酸式滴定管:快速放液 碱式滴定管:橡皮管向上翘起 5、调液: 调节滴定管中液面高度,记下读数。 6、取液: (1)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出25.00ml氢氧化钠溶液于锥形瓶中 (2)滴入2~3滴酚酞试液,将锥形瓶置于酸式滴定管下方,并在瓶底衬一张白纸。 7、滴定: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活塞,右手拿住锥形瓶瓶颈,边滴入盐酸,边不断顺时针方向摇动,眼睛要始终注视锥形瓶溶液的颜色变化。 9、计算:整理数据进行计算。 8、记录:当看到加一滴盐酸时,锥形瓶中溶液红色突变无色且半分钟不褪色时,停止滴定,准确记下盐酸读数,求得滴定用去的盐酸体积。 三、中和滴定实验步骤 一次滴定 二次滴定 三次滴定 终点读数 起点读数 用量 v标HCl v待NaOH c待NaOH c待平均 cNaOH= ——— cHCl . vHCl vNaOH 四、中和滴定数据处理和计算 (5)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的凹液面的最低处及刻度在同一水平线上。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酸、碱式滴定管的构造以及读数准确度0.01 mL。 (2)溶液使指示剂滴加一般为1~2滴。 (3)滴定速度,先快后慢,接近滴定终点时,应一滴一摇动。 (4)颜色发生变化半分钟后溶液颜色不恢复为原状,滴定达到终点。 五、滴定的误差分析 c(待)= c(标)×v(标) v(待) c(标)、 v(测)是已知的数据,因此c(测)的大小只由v(标) ———读数”决定,只要直接或者间接的能引起“读数”的变化,则c(测)也随着变化,且二者的变化是成正比例变化。 已知 已知 读数 决定误差因素 (1)未用标准盐酸标准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 ) (2)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 (3)滴定操作时,有少量盐酸滴于锥形瓶外( ) (4)滴定前仰视刻度,滴定后俯视刻度( ) (5)滴定至终点时,滴定管尖嘴外挂着的半滴未滴入( ) (6)滴定速度太快,发现时指示剂已变色 ( ) 偏高 偏高 偏高 偏低 偏高 偏高 1、酸式滴定管 五、滴定的误差分析 c(待)= c(标)×v(标) v(待) (7)锥形瓶内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氢氧化钠润洗2-3次,将润洗液倒掉,再装NaOH溶液( ) (8)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