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相送》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越剧的知识及越剧的相关文化。 2.通过聆听,欣赏,演唱,体验越剧,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二 教学重点 1.在赏越剧和唱越剧的学习体验中了解越剧的伴奏,唱腔和表演。 2.能较准确地演唱越剧《十八相送》唱段。 三 教学难点 1.能在品越剧的过程中掌握越剧的四工调,尺调腔和弦下调。 2.能对越剧唱段进行调腔的分析与辨别。 学情分析 我国戏曲艺术遍布大江南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可谓是百花齐放。在众多的戏曲艺术中,越剧是大放异彩,是戏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嵊州的东王村是越剧的发源地,施家岙又是女子越剧的发祥地。嵊州的学子无论对越剧的语言还是越剧的唱腔方面都有无比亲切感。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戏曲撷英 》收录了越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唱段,但终究因为篇幅小,知识点有限,学生始终不能深入地了解本土的戏曲艺术,为此本课通过听越剧,赏越剧,唱越剧和品越剧四个环节的设计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全面了解越剧艺术和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地方戏曲,对我国戏曲音乐文化传承价值予以认同,从而进一步关注中国戏曲音乐。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中国戏歌视频,由李玲玉和白雪共同演绎的《美丽心跳》。 设问:1.让你感受到了歌曲与哪种地方戏曲融合在了一起? 2.你能说出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了什么? 生回答 师补充:对了,是越剧。一个是生角,另一个是旦角,确切的说是小生和小旦。 新课 一 听越剧 师唱两个越剧片段,你能说说那个是小生,哪个是小旦? 《我家有个小九妹》 《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 学生听后分辨,师总结:第一段小旦,第二段小生。老师的两段唱腔都来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简介《梁山伯与祝英台》,重温梁祝传说。 简介越剧,了解越剧文化。 二 赏越剧 播放越剧老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请你仔细聆听有那些乐器在伴奏? 生仔细聆听并回答,师作评价和补充:越胡,鼓板,尺板,琵琶,笛子,锣等。 简介袁雪芬和范瑞娟。 欣赏越剧后起之秀吴凤花和陈飞演绎的《十八相送》唱段,请学生发表见解,可以从舞美扮相,伴奏乐器上进行比较。 三 唱越剧 出示《十八相送》谱例,听课本范唱录音。 分析唱词有什么特点。 介绍越剧唱词的语言特点。 师生用方言念白,找出与普通话的读音区别。 书(su) 枝(zi) 树(si) 鹊(qia) 喳(za) 看曲谱,找出暗藏哪些玄机。 波音 后倚音 前倚音等装饰音的应用,一字多音的应用等 如何唱出越剧的韵味? 学习越剧的小腔以及尾句的拖腔。 整个唱段连贯起来演唱,老师作适时的指导与评价。 学一学小生和小旦的动作,配合动作演唱《十八相送》。 四 品越剧 出示工尺谱,对照着念一念: 合 四 一 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5 6 7 1 2 3 4 5 6 7 1. 简介四工调 欣赏越剧《西厢记》《赖简》片段 2. 简介尺调腔 欣赏越剧《红楼梦》《想当初》片段 3.简介弦下调 欣赏越剧《红楼梦》《宝玉哭灵》片段 总结三个调腔的特点 辨一辩 《听他一番心酸话》 尺调腔 《山伯临终》 弦下调 《桑园访妻》 四工调 简介越剧四柱头:小生,小旦,老生,小丑。 五 作业 1. 登录之江汇教育平台,进入“越韵悠长”越剧专题社区学习唱腔和流派。 2. 录制一段小生或小旦的唱腔上传到班级空间,师生课后互动和评价。 课堂小结 嵊州越剧,百年传承,作为嵊州的学子,我们责无旁贷地将越剧艺术与文化发扬光大。通过今天的学习与体验,希望大家更加热爱家乡的越剧,期待越剧艺术芬芳满园! 课后反思 在录播教室上了这节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老师,我第一次发现我们平时讲话跟越剧的念白是一样的腔调。”“王老师,我原来唱不好最后的甩腔,现在感觉好多了!”。“王老师,为什么台上的演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