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4356

铁和铁的化合物说课材料

日期:2024-05-12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141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铁的,化合物,材料
  • cover
铁和铁的化合物说课材料 1.本节教材背景 本节教材高二上学期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中的第二节,在此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钠、镁、铝等典型的金属元素和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 2.教学对象现状分析 (1)学生在学习《碱金属》和《镁铝》时已初步掌握了主族金属元素的性质,但对过渡元素还很陌生,对次外层电子未达饱和的金属元素的性质缺乏了解。 (2)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高中学习,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分析能力,他们有学好化学的愿望,愿意动手实验,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较好地完成一些实验操作,但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科学的学习方法仍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3.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铁的性质。(学会)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学),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德育渗透) 3.培养学生由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综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4.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会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乐学) 5.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 4.教学重、难点: Fe的还原性、Fe与稀HNO3、水蒸气的反应。 5.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铁丝、铁粉、稀硝酸、蒸馏水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Flash4.0电脑软件支持。 6.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来源于我局提出的“学会会学”教育思想,借鉴了“成功教育”和“异步教学”理论。其目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讲或精讲,尽可能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寻找结论。培养学生自学、实验、观察、思维、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结构程序: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引导创新→练习反馈→讨论深化。 7.教学策略 (1)铁具有金属的通性并且是比较活泼的金属,主要是通过分析铁的原子结构,对比钠、镁、铝的原子结构,使学生把主族元素的知识迁移到过渡元素,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识。 (2)对于铁的次外层也有价电子和主族元素的不同,设计并安排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总结出铁有变价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使学生能够运用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思维方式,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③理解和掌握铁的化学性质。 7.教材处理方法 7.1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课本上讲铁的还原性,尤其是铁遇到强氧化剂生成Fe3+这些性质时,未安排演示实验,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一个实验,在一支套有塞子的长滴管中放入少量螺旋状铁丝,然后把稀HNO3吸进滴管内,迅速放到一支试管内,并塞紧塞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避免了产生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7.2再增加一个演示实验 在一支大试管里放一团含有少量水的棉花,试管中部放少量铁粉,然后用多头酒精灯加热,可以演示出铁和水蒸气的反应,并能用爆鸣实验验证产生的氢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7.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铁的部分性质,在高一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但如何把这些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去解决问题呢?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操作 现象 把稀HNO3吸进有铁丝的滴管内,然后迅速放进试管内并塞紧塞子 1.有无色气泡产生;2.滴管内液面下降;3.无色溶液变成黄色;4.当液面下降完后,滴管口有红综色气体产生. 然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