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50039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共28张PPT)+教案+导学案

日期:2024-05-07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1次 大小:90519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综合,教案,PPT,28张,课件,探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和表现;掌握“五族共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树立一份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明确民族观念的转念与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设问导入)出示图片:民族地图 设问:历史上大约有160个民族,到现在56个兄弟民族。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二、新课学习 (一)感受“多元一体” 春秋前:已出现中华夏、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战国时:经兼并、争战,诸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 秦汉时:秦统一中国,以华夏为核心,形成统一民族。汉始,“汉”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 >>> 多媒体课件展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史学资料 教师总结: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重点强调: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 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教师设疑:你在八年级的学习中了解到哪些少数民族?请说出至少3个民族的名称,如匈奴、羌。 学生:鲜卑、羯、氐、吐蕃、女真、蒙古等。 教师设疑:你知道这些少数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匈奴、鲜卑、羯和氐在不断的民族交往中被融合,已经不再单独存在,而羌族现在仍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 匈奴:兴起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秦朝征集民众修筑长城,后又派大将蒙恬攻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匈奴在西汉初期最为强大,已经拥有西到现在的阿尔泰山,东到现在外兴安岭一带的广大疆域,对西汉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汉武帝时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攻击匈奴,将匈奴赶到漠北。东汉时期,朝廷又派大将窦固、窦宪再次攻击匈奴,使匈奴分裂成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后来南匈奴归附汉朝而北匈奴远迁到遥远的西方,传说迁徙到现在的欧洲多瑙河一带,建立强大的匈奴王朝。 (一)探究“驱除鞑虏 ” 1.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教师设疑: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 学生回顾旧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设疑: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为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影响上看:甲午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引导总结: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2.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 多媒体课件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发言 甲午中日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 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在成立大会上,他痛陈民族苦难,呼吁变法自强。 >>> 多媒体课件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 教师设疑: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学生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