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50041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导学案)

日期:2024-05-07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1次 大小:18523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综合,探究,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导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学习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和表现;掌握“五族共和”的形成过程。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感受“多元一体” 1.汉族的前身是_____。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_____”一词出现。 3.后来,人们用“_____”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探究“驱除鞑虏” 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_____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_____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_____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_____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_____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三、走向“五族共和” 1.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_____,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_____”到“_____”的转变。 2.“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_____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三、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1)材料一中的“鞑虏”“我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二,谈谈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4)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理由。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2.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 4.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历史事件是(  ) A.清军入关 B.李自成起义 C.列强侵略中国 D.日本全面侵华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旗作为临时国旗。五色旗是一面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自上而下排列而成的旗帜,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回答:五色旗代表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一、1.华夏族 2.中华 3.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1.清朝 2.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 康有为 3.革命派 三、1.清朝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