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561705

1.2欣赏 花之圆舞曲 玫瑰三愿 教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32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欣赏,花之,圆舞曲,玫瑰,三愿,教案
  • cover
花之圆舞曲 《玫瑰三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艺术歌曲的特征。 2.了解音乐创作常用方法“模进”,体会其在音乐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3.初步探索用“模进”创作方法进行创编。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从歌词、演唱方法、伴奏、旋律等方面带领学生进行梳理,进一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特征,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认识。 2.通过对比,感受,游戏等体验模进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体验艺术歌曲,感受艺术歌曲的魅力。 2.在音乐创编游戏活动中体验“模进”创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把握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创作方法“模进”,体会其在音乐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听音练习。 A、1、2、3、4、5、6、7、5、2、 B、3、1、4、2、5、7、1、 三、试唱<第一主题> 四、教师在钢琴上弹奏第二第三主题音乐. 五、完整欣赏乐曲; 第一遍:要求听出_ A、 音乐情绪; B、 速度; C、 第一主题出现的次数。 第二遍,用色彩,线条或图形表示各音出现的顺序。 第三遍,用动作参与。 拍手——— 0 × ×|0 × ×| 跺脚———× 0 0 |× 0 0| 《玫瑰三愿》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感受歌词中蕴含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道具: Ppt,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创作背景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需要,音乐作品中除了风格各异的旋律和与之呼应的歌词之外,每一首音乐作品更赋予了作曲家创作的心境和寓意在内。除此之外,一部音乐甚至也会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 黄自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当时的参议员,母亲是当地女校的创办人。父母都是文化造诣和品德修养极高的人,在如此的家庭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黄自,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对音乐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喜爱外,在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和自身兴趣的驱使下,黄自还其对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尤其对古诗词的研究颇有造诣。1916年,16岁的黄自进入清华学校学习,这是他接触西方音乐的开始,之后他又留学美国学习作曲,为当时贫瘠的中国作曲研究带回了西方系统的作曲理论和技法,成为当时中国作曲界开天辟地的领军人物。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加之西方浪漫气息感染,使得黄自的艺术歌曲既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又不失民族内涵和情韵。《玫瑰三愿》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诗歌为词,借助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通过景物的伤怀与失落来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征。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还告诉我们,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艺术创作,音乐艺术无论其发生,传播及其功能与目的的最终实现,无不受社会制约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除了是作曲家内心的反映之外它还是时代的产物。一部作品的研究我们必须要将其至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中。《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淞沪之战停战后,国立音专的文学老师龙七在看到校园内玫瑰凋零,触景生情而作的词,随后由黄自作曲。反映当时多数知识分子的内心———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心。 二、 音乐上的美学特征 1. 曲式结构与和声配置上的美感。 《玫瑰三愿》是一首结构精致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前部(1-9小节)为轻柔的诉说,后部(10-24小节)则是恳切的热情。结尾处又旋律模进和重复发展的手法将歌曲情绪推至最高潮,而后旋律又突转为低音区,给人以震撼和失落之感觉。前后两部形成明显的风格对比既彰显出黄自对曲式安排的别具匠心,又隐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起承转合”的构思方向。虽为中国作品,但却属于西方大小调体系。巧妙的取东西方之精华,揉为自身之所用,堪称“中西合璧”之完美体现。 作品第一段用旋律下行音阶表现出叹息的失落,且黄自在这段运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