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诗词曲五首 2020年春学期新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乐府诗大多来自于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多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因此真实、自然而朴素。 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岁从军出征,八十岁才得以回家。在回来的路上遇见家乡的人,连忙问道:“我家里中还有什么人?” 乡人回答:“远远望见的就是您的家,松柏丛中,坟堆一个连着一个。" 野兔从狗洞中钻进院子里,野鸡从房梁上飞出来。 庭院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边长着野生的葵菜。把野谷的籽粒捣掉皮壳拿来做饭;采摘葵叶,煮成菜羹。 羹和饭很快就熟了,却不知道赠送给谁吃。走出家门,向东望去,老泪纵横洒落在我的衣服上。 乐府诗多以叙事为主,本诗叙述了什么事? 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看到家中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内心极度悲哀。 老兵到底看到、听到了些什么,让他如此悲哀? 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井边、中庭的葵菜和谷物随意生长, 表现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寂静,萧条衰败。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 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环境描写, 写兔从狗洞进入和野鸡在梁上飞, 表现了家里的萧条衰败, 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烘托了老兵内心的悲痛, 从而表现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经历是: 始得归———归途中———返家中———出门看; 情感变化: 急切期盼(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 思亲情切(归途中)——— 希望落空(家中无人)——— 悲哀绝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歌行体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例,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曲的意思 ,相对于格律诗比较自由。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天宝十三载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