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75107

人音版七上第2单元第2课时《溜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课件(38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4-29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6次 大小:2809444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教案,PPT,38张,人音版,雷鸣电闪波尔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节 《溜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课 时:1课时 课 类: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教学思路:舞曲一是中外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体裁,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代有文化的中国青少年,无论如何也要掌握与此相关的音乐体裁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感受、体验、认识、理解音乐艺术的美,进而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上述基本认识也就成为选编本单元内容的根本意图。 教材分析:19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同样风行,成为上流社会社交活动之一。《溜 冰》是一首将圆舞曲和溜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经典作品,乐曲中的每个段落都像一幕优美的冰上芭蕾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及尾声组成,每个小圆舞曲中又有两个对比非常鲜明的主题。《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该曲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2月16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大鼓和镲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阶段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够简单的表述所听音乐的对比或变化。教师只需要在音乐的理解上进行引导。七年级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因此在音乐的感性聆听和表达中更能够从感性层面,主动的走进音乐。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比较活波好动,不能保持长时间的持久的学习状态,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设计不同的音乐律动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学生用具:课本 课题 欣赏《溜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 第二课时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溜冰圆舞曲》,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表达自己对圆舞曲音乐的感知;了解曲式结构,对维也纳舞曲有所认知,背唱第一圆舞曲的A主题旋律;掌握圆舞曲体裁;掌握旋律的行进方式、变音记号等相关知识;能够在聆听、创作、模拟演奏中理解打击乐器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及作品造型性强的音乐特点;能够结合图谱了解乐曲的主题音乐,并能根据音乐写出其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聆听欣赏作品,感受体验理解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能够在律动中感知波尔卡的典型节奏,体验波尔卡的风格特点,了解波尔卡的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波尔卡舞曲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初步了解欧洲音乐风情,并有进一步了解欧洲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多元化音乐观念。初步了解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在音乐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并有进一步了解其波尔卡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 欣赏《溜冰圆舞曲》和《雷鸣电闪波尔卡》,熟悉乐曲的主题音乐 难点 听辨波尔卡典型节奏,并在律动中体验波尔卡的风格特点;能够理解各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华尔兹舞蹈视频让学生来欣赏并猜舞蹈名称。 你能说出这种舞蹈的名称吗? 活跃课堂气氛,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溜冰圆舞曲》 圆舞曲:圆舞曲(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得勒舞,逐步发展为后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