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14834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无答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314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期末,Word,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1242060011595100开封市五县高二期末联考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存典籍中,“村”字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共两次。东晋的文献中,“村”字也时有出现,如法显的《佛国记》载:“从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罗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葛洪的《抱朴子》卷五《茅君》载:“此村中诸已死者,谁可起之?”文人诗歌中也有一些,如陶渊明的“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等。诸如此类,既不太多,也不罕见,这是“村”字开始出现时的状态。 关于以“村”作为乡野聚落名称的起源,很多学者作了相关考证。如日本的宫崎市定认为,“村”字由“邨”演变而成,后世所谓的“村”与屯田产生有关。宫川尚志进一步指出:“村起源于汉代的乡聚,也有的是在魏晋时期战乱破坏的县城废墟上形成的。这些自然聚落的形成起初只是出于军事防卫的目的。”两位学者都将“村”的起源归结于军事原因。从魏晋时一部分村落的形成来看,确实如此。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实力雄厚的乡里大族多率领百姓逃亡山野之间,修筑坞壁以求自保,有时也称“坞”“壁”“垒”“坞堡”“壁垒”等。由于“坞壁”在选址时,就将耕作生产的因素考虑进来了,所以即使与外界隔绝,民众也可以自给自足。这可见其军事防御性特征。《魏书·尔朱荣传》载“贼锋已过汲郡,所在村坞悉被残略。”《晋书·李特传》载:“是时蜀人危惧,并结村堡。”根据这些史料的前后文可知,当“村”与“坞”“堡”连用时,一般都处于战事之中。而战乱消除之后,坞堡建筑以及周围的耕作场地并未遭废弃,而是继续被用来居住和生产生活,变成了普通的乡野聚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村”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世家大族向乡野蔓延,出现了许多新的聚落;二是新出现的汉字“村”字逐渐普及。新兴的事物需要一个新的名称,于是原本与军事相关的“村”字就被用来命名新起的聚落,并对传统的聚落产生了影响。《颜氏家训·勉学》记载了某处由“聚”变成“村”的故事。尽管《颜氏家训》中记载的事例发生在北朝,但是以“村”命名聚落的习气并不局限于某个区域,而是具有全国性的意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在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中出现了许多确切的以“村”命名的村落。而且此时的某些村落已经以某一姓氏为主了,这或许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地方豪强为首结聚的聚落,在这一动乱时期,仍然有着顽强的态势,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了长足的发展。 正是如此,朝廷或者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始承认自然形成的村落形态,并在某些情况下设立一个带有一定自治职能的行政管理架构,与郡县相协调。很多基层的事务,都表明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的,具体体现在税收、行政管理、社会事务、村成为分封单位四个方面。当然,这四点还很难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村”已经被纳入正式的行政单位,并具有完备的行政功能与作用,但至少可以表明,“村”已经成为当时朝廷和地方政府对于民间聚落的习惯性称呼,并进入了国家管理的视野。正是这一时期以“村”命名乡野聚落风气的盛行与普及,所以到唐代的时候,它才最终成为国家管理体系中被正式规定的基层行政单位。 (摘编自吴灿《魏晋南北朝的“村”与乡野聚落》,《光明日报》2019年03月27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宫崎市定和宫川尚志两位学者的相关考证说明“村”的起源与军事密切相关。 B.村坞、村堡因战乱结盟而成,出于安保需要,通常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 C.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村”字逐渐普及,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乡野聚落的命名。 D.“村”具有完备的行政功能与作用,政府不得不开始承认自然形成的村落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