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737336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6次 大小:266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范进,人物,形象
  • cover
《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 明清时期的科考取仕制度让众多的读书人沉迷其中,他们捧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1]?的座右铭,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渴望利用八股文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进而飞黄腾达。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范进出现了,也挤上了科举这座畸形的“独木桥”。 (一) 《儒林外史》中描绘了芸芸众生,上至皇帝下至娼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可以说是一部“社会全景史”,但作品中主要描绘的是读书人的活动。小说中主要写了三种“士”,即:进士、名士和穷士,三种读书人。每一个读书人都希望考取进士,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从而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名士多是考不中举人的秀才,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他们的“怀才不遇”,也突出了温饱问题。穷士则是普遍存在的,他们一生贫困潦倒不能养活自己,倍受歧视,一事无成。范进就是这三种“士”的结晶,他既经历了穷士的困苦,也品味了名士的辛酸,最后终于体会到进士的荣耀。长期的封建科举取仕制度让人们形成一种共识:穷苦的农民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做官,而士大夫的后代则可下降为穷士。科举作为取仕手段,对读书人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鲤鱼跃龙门”,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巨变。因此,科考便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惟一手段,八股文应时而生,成了文章的主流。作品中的马二先生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有孟子历游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第十三回) 另一个人物鲁编修常常告诫他的女儿说: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第十一回)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鲁小姐在晓妆台上,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又一部的八股文,甚至因丈夫八股不甚在行而愁眉泪眼,怨他误了终身。范进与他们二者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中举前家徒四壁,科考30余年,进场20余次。小说虽然没有详细描绘他如何痴迷于科考、醉心于功名的言行。但从他参加科考的次数之多、时间之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历经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下,他却能坚持下来,不去放弃。可见,科考、八股已成为他生命的全部。小说就这样通过一连串的人物活动,写出科举、八股文是如何使一些年轻人在科举征途中消磨了自己美好的青春,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对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在评论《儒林外史》时称:“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挝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而能诣,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2]? (二) 在文学史上,文人对小说的创作常常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容。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但《儒林外史》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小说:它是以一个特定的时代为背景,以许许多多的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文士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