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799098

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18350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 必修一 新知导入 拿破仑曾说:“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的确,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代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化解了国家的危机,他就是烛之武。 新知讲解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知识拓展: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的了。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示意图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尝试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情节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课文探究 3、精读第三段,讨论交流游说技巧 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2、阐明厉害,动摇军心; 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 怀才不遇、知难而上、临危受命,深明大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智勇双全,爱国志士。 人物探究 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郑 伯———善于纳谏,礼贤下士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晋 伯———沉着应对,头脑清醒,判断理智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1、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敢以烦执事(您,对对方的敬称/主管事物的人)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微夫人之力(那人/尊称人的妻子) 亦去之(离开/距离) 2、古今异义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因为,表原因 连词,来 连词,又 连词,况且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还是 3、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何厌之有? 动词,往,到 代词,他们(秦军) 结构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贰于楚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意动,以……为边境 对……有贰心 4、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向东边 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名词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以其无礼于晋 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何厌之有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文言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