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腰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哈腰挂》 课 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哈腰挂》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的歌》中的欣赏课,是一首号子歌曲。《哈腰挂》属于搬运号子类的抬木号子,是伐木工人在装车、运木时所唱的号子,又称“吆号子”。 歌曲使用2∕4 、 1∕4变换节拍,节奏鲜明,属于单乐段结构。曲调起伏小,仅在五度内进行,多为依字行腔,与当地方言、音调结合紧密。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领腔与和腔交替进行。领唱者随机应变,为一小节两拍,有一定的歌唱性,唱的多为实词而且多是有指令性动作,领腔起到绝对的指挥作用,鼓动情绪和提醒大伙注意安全。和腔是一小节一拍,齐唱短单音,和腔的音乐材料重复使用,与领唱形成了上呼下应的关系。在实际劳动演唱中,领唱与和腔必须严格配合,二者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及基本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对比、歌曲学唱、肢体感受等方式体验搬运号子《哈腰挂》的演唱形式与节拍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聆听、感受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抬木号子《哈腰挂》的音乐实景体验与感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鼓 教学过程: 一、看———号子视频,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段抬木头喊号子视频 2、师生交流视频内容,引出课题———搬运号子《哈腰挂》 【设计意图】:从集体配合搬运木头的实例视频出发,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音乐学习状态,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听———聆听音乐,感受特点 1、节奏小游戏 教师敲击鼓面为“强”拍,鼓边为“弱”拍,学生跟随教师的鼓点节奏踏步,右脚为强拍,左脚为弱拍,师生配合完成四条节奏练习。 (音乐起,师开始打鼓,学生根据鼓点强弱踏步。) 【设计意图】:用“节奏小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震撼的大鼓,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情投入,参与活动体验。 2、聆听音乐,感受歌曲2/4、1/4 变换节拍 师:下面我来指挥,同学们参与,根据我的鼓点节奏(敲鼓:强弱强),同学们用你们的踏步,表现出抬木号子在行进中脚下的强弱规律。请注意,右脚是强拍,左脚是弱拍。 学生踏步聆听全曲,熟悉音乐节拍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鼓点提示,学生踏步,找到《哈腰挂》“强、弱、强”的节拍规律。肢体的直接感知,加深了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整齐统一的步伐,发现《哈腰挂》特别具有节奏感、韵律感,这是劳动号子的一大特点。 3、聆听音乐,感受“一领众和”演唱特点 ①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劳动者是怎样演唱劳动号子的,根据所听音乐学生模仿演唱。 ②再次聆听音乐,感受“嘿”是一人还是众人在唱。 ③教师指挥全体学生唱衬词“嘿”。 ④聆听音乐,随音乐唱“嘿”得出“一领众和”的特点 伴着音乐,教师指挥“一、二”,学生齐唱“嘿”。 师:刚才我们这种演唱形式就是“一领众和”,它是劳动号子最大的特点,能够调节、指挥劳动。 4、聆听音乐,感受劳动号子腔调特点 【设计意图】第二大环节中的多次反复聆听,让学生感受音乐,再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炼音乐要素:培养学生感知、表现音乐的基本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新知识。 三、唱———演唱歌曲,体验号子 1、发现装饰音 师:在刚才的师生配合中,我们喊唱的是口号,加入旋律是不是更加完美呢?老师带来了两种旋律的演唱,大家更喜欢哪种?请听 学生仔细聆听教师演唱 【设计意图】:对比教师带来的两种不同演唱效果,学生听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装饰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