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965104

1.4.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 案(Word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275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Word
  • cover
《1.4.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实例抽象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能利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探索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能进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与应用,在这个过程提升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 教学难点:必要条件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概览 问题1:阅读课本第17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将要研究哪些内容? (2)本节要研究的对象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3)并试着依据一个新概念的学习过程,给出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生生、师生之间互相订正和补充. 预设的答案:对于问题1(1),学生应该能够完整地回答出:本节将要研究“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和q的关系,学习数学中的三个常用的逻辑用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对于问题1(2)和(3)估计学生会感到棘手.由教师讲解. (2)三个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 (3)新概念的学习过程: 具体实例———定义———表示———辨析———应用 猜想: 具体实例———什么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如何表示?———如何判断?———如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首先让学生对本节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有个概览,提高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明确三种常用逻辑用语学习的必要性;通过类比所学知识,猜想新知识的研究思路和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问题导入 问题2: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命题,什么是命题?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并试着将你的例子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师生活动:根据学生列举的例子,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学习的命题的相关知识:命题的概念、命题真假及其判断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到本节主要讨论的命题形式是:“若p,则q”,通过改写列举的命题,认识条件和结论. 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学过的关于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认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引语:本节我们主要讨论“若p,则q”这种形式的命题,并进一步考察命题中p和q的关系,学习数学中的一些常用的逻辑用语. (三)新知探究 1.形成概念 问题3: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若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false,则x=1; (4)若平面内两条直线a和b均垂直于直线l,则a//b. 师生活动:学生判断命题(1)—(4)的真假,并得到命题(1)(4)为真命题,命题(2)(3)为假命题.教师追问,引导学生将具体结论一般化. 追问1:关于命题(1)和命题(4),由条件p通过推理可以得到结论q,所以它们是真命题.对于一般的“若p,则q”形式的命题,如果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到q,那么这个命题为真命题吗?反过来,如果这个命题是真命题,那么由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到q吗? 追问2:关于命题(2)和命题(3),由条件p通过推理不能得到结论q,所以它们是假命题.对于一般的“若p,则q”形式的命题,如果由p通过推理不能得到q,那么这个命题为假命题吗?反过来,如果这个命题是假命题,那么由p通过推理一定不能得到q吗?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讨论的结果,由教师讲解或者学生阅读课本获得定义: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就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到q.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