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024012

2.4声音的创造与表现 宋词(西江月) 教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399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声音,创造,表现,宋词,西江月,教案
  • cover
《声音的创造与表现》 授课者:曾肖梅 班别:初一8班 《声音的创造与表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索、实践”课,它以宋词《西江月》为载体,理念极富新意。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主要采用了有主题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时期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兴趣广泛,关注一切新异事物,同时,自我表现意识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对声音的模仿、创造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团队合作意识、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西江月》的朗诵,了解作者及诗词内涵;能感受诗词《西江月》中表现的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知识与技能:尝试用合适的声音材料编创与诗词相吻合的音响效果。启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寻找大自然中美的声音;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材料进行声音的创作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探究、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古诗《西江月》的朗诵,理解诗词内涵,感受诗词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合适的音源表现《西江月》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组合各种声音材料,进行音乐创作与表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景。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周围有些什么声音?(聆听《森林狂想曲》) ???(请一二个学生讲述所听到的声音) ?2、从观察生活的声响入手。(简略介绍这作品) 介绍《森林狂想曲》: 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 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 范宗沛,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创作!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的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100多种台湾自然声音。 ?师: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听到很多很多的声音,我们的周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世界。那什么是你最熟悉的声音呢?你能把他们模仿出来吗? ?生:表演(模仿生活中声响,可以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二、教授新课?。(板书西江月) ?(一)寻找声源。 老师朗读《西江月》,注意要用表现古诗的韵律来朗读。 思考:在《西江月》这首词里感受到哪些不同的声音? 惊鹊、清风、鸣蝉、蛙声(用卡纸贴在黑板上展示) 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富有田园气息,充满了生机和活跃气氛的农村夏夜) 介绍作者辛弃疾,诗词创作背景。 辛弃疾:我国南宋著名词人,济南历城人,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于宋孝宗年(1181年)被弹劾罢官,此诗词为辛弃疾回到江西上饶带湖过着退隐生活时所作。 这首词是宋词中以农村为题材的田园词佳作。作者以宁静的笔调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运用侧面烘托和动静结合的写实手法,捕捉相间最具特点的事物,对农村夏夜里明月、清风、惊鹊、蛙声、星空、茅舍溪头等声音和景象进行描述,烘托出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 全词意境清新,有声有色,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4、根据对西江月的理解,为古诗寻找另一种表观形式———学生配乐朗诵。 (二)创作与表现。 1、析、做。 (1)引导学生自主从词里寻找声源,将听到的声音填写在书本上几个圆圈里。(用卡片贴在黑板上展示) 惊鹊、清风、鸣蝉、蛙声 (2)寻找合适表现上述声音的音响材料,注意创编的音响与词中美的意境相协调。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创作声源 清风———吹气声 惊鹊———装着沙子的小瓶 蛙声———卷舌发出声音 风吹稻花———搓揉纸张 鸣蝉———人声发si的声音 (3)老师朗诵《西江月》,学生用创编的音响配乐。 三、拓展:欣赏破铜烂铁乐队演唱会之《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