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1216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4课 无为而治 课件(15张PPT)

日期:2024-04-29 科目:班会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9533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4课,无为而治,课件
  • cover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省高中必修地方课程(试用) 高中一年级 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济南-出卷网- 第十四课 无为而治(《老子》二) (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 【注释】①正:清净之道。②奇:奇巧,诡秘,临机应变。③取天下:治理天下。④忌讳:禁忌。⑤利器:锐利武器,比喻权谋。⑥滋:更,越。⑦伎巧:技巧,即智巧。(8)奇物:邪事。⑨自化:自我化育。 【解析】老子反对为政者依一己之意擅自规定各种标准,肆意妄为,强力推行。所以他提出统治者应当“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这种不干涉主义更能刺激人民的自发性。这也是老子对“无为而治”理想社会的构想。 文本大意: 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从下面这此事端上可以看出: 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越陷干贫困:人间的利器越多,国家越陷于昏乱;人门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连连发生;法今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上轨道;我不搅扰、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 【注释】①恶:指丑。②已:用法同“矣”。③倾:依靠。④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5)圣人:有道之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⑥无为:不妄为。⑦不言之求:指潜移默化的引导,而不是形式条规的督教。不言,不发号施令人、不用政令。(8)万物作而弗始:指对万物不加干涉。⑨不去:指没有离开功。 【解析】以美与丑、吾与恶相互对立的概念说明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事物在这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人类社会种种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已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 文本大意: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依靠,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已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三)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 【注释】①小国寡民:使国小,使民寡。②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什佰”。③重死:以死为重。④结绳:没有文字之前,百姓结绳以记事。⑤甘其食:认为自己的食物甘美。甘,意动用法。下”“安”“乐”用法同。 【解析】“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对现实不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方案。在这个理想社会里,没有战乱 没有重赋,没有暴戾和凶悍,民风淳朴各良,生活安定和谐。 文本大意: 使国家小,使百姓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使用,使百姓重视死一而不向远处迁徙。虽然有车船,没有乘坐远行的必要;虽然有武器,没有列陈示威的必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