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创意绘画初体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绘制图形很便捷》是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中第十五课的内容,“能使用常用绘图工具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基础模块第一阶段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选择了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作为实现这一要求的平台。本课是学习“画图”程序的起始课,因此,本课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教学。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很浓,是对其自主探索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训练的最佳时期,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通过前四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Windows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开关电脑的方法;从“开始”菜单中打开软件并关闭;鼠标的移动、单击等操作也比较熟练。本课的学习,单从电脑操作技能上说,只是对鼠标操作的进一步训练和强化,但新的软件环境,对电脑绘画强烈的好奇心,却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的最好锻炼。在教学时我大多采用自学指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后,大胆进行尝试操作,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传统计算机教学把学习、掌握具体软件知识和技能作为目的,因此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叙述表达的技巧上,而对于如何通过学习活动,形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却比较忽略,对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渗透显得很弱。这种以“软件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是相悖的。所以新教材要求我们把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放在第一位,改变传统计算机教材以记录和传授为主的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构建有利的环境。我们认为,应该把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软件(如Word、画图等)视为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学习中,除了要掌握有关软件的必要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驾驭新软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这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职业培训最根本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并不对软件的功能和方法都给予明确的回答和介绍,而是给出一定的问题和实验序列,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相关的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启动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认识画图窗口的组成,初步了解工具箱内绘图工具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知道用铅笔工具画图的基本方法,尝试使用彩色画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画图作品的欣赏和对“画图”程序的操作,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行为与创新:尝试选择工具箱中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画图区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 难点:尝试彩色画图。 【教学方法】 主要教法:采用自学指导与分段实习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学法:观察、发现、实践、总结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在前几次的学习中,你们学得开心吗?谁能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收获吗?(适时评价、鼓励) ?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样大的收获,老师也很高兴!今天我们又将去探索计算机的什么“奥秘”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吧! ? ? 自由发言 ? ? 课前谈话可以和学生交流感情,和学生一起更好地融入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六年级大哥哥大姐姐们画的画,想看看吗? (用_è?????_展示学生作品) ? 师:你们觉得画得怎么样?这些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