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24461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814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学期,版含,Word,试题,语文
  • cover
淮安市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的产生和流传,很大一部分源于对音美的表现。音美,是诗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根本要素。没有音美,则诗不能称诗,歌不能称歌。应该说,中国很早就产生了以音来表现文学的形式,这就是最早的民歌或谣歌。尽管这种民歌或谣歌未必有文字表现,但这种声音的文学,随着汉语的成熟,逐渐形成了文字的文学,而且成了追求声形合一的韵文文学。中国韵文文学产生的源头,即以最早的歌谣为代表。所谓韵文,即是美文,有韵方能产生美,无韵则不美。故凡美文,无不追求韵律。 韵律如何产生?古老的四声,是中国汉语的基本韵律规则。所谓四声,即通常所说的平、上、去、入,也即我们现在通行的一二三四声。四声中再加入平声、仄声,则形成阴平、阳平八音。四声与八音,构成了汉语的八个基本音节,这也是形成韵文文学的基本要素。音节是构成音韵美的基本要素。有了高低起伏的音节,才有旋律。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音韵学,而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学追求。如果我们用原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则不难理解。尚不识字的小孩,就喜欢听和模仿动物的声音,他甚至能把自己当成动物,把动物当成自己,把动物当作好朋友。每当他听到动物的声音,就会很愉悦,因为,他感觉自己在和动物交流。为什么呢?因为,懵懂未开的孩童,当然和动物更有亲近感。不过,动物的声音和人类(小孩)模仿的声音毕竟有区别。动物的声音是原始的、未经修饰的,而人类(小孩)模仿动物的声音则是经过人修饰的,比如人类(小孩)模仿老虎叫声时,发明了一个汉语词汇:嗷呜。“嗷呜”就是一个经过汉语修饰了的音节,而且是有起伏的音节。再比如鸟叫声:咕咕。鸟叫的时候,这个音节是没有变化的,两个“咕”都是同一音,但当我们人去读的时候,前后音节就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咕”是一声,第二个“咕”则成了轻声。这就是节奏。再比如:妈妈。当我们都读一声时,便明显没有节奏感,但当我们读一声、轻声时,节奏感就出来了。再比如小孩叫小猫“喵”,如果按照纯正的普通话来读,就是miāo,读一声,但当小孩去读的时候,却不是读一声,而是中间有一个拉长的起伏的声音,这就是一种拟音。所以,当要用文字来描述这些声音时,当一个汉字无法表达这种声音的美感时,就必须增加一个字来表示,比如当我们用单个字“喵”无法形容小孩学小猫叫的美妙乐感时,就得再增加一个“喵”,即“喵喵”,甚至用三个字“喵喵喵”来表示。两个以上的音节就构成了诗歌。 什么是诗?诗一定是与韵律有关的。某种程度上说,诗不仅仅是文辞的艺术,更是声音或音节的艺术。汉语诗歌之美,一定是通过音节呈现的。只有具有音节或音律之美,才能成诗。否则,便不是诗。所以,写诗,必读诗;读诗,则必吟诗;吟诗,则必有律;有律方能吟,有律方为美。诗而不能吟,则不能为诗。诗的美学价值,往往在文辞之外。 (摘编自《韵律和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音美是诗歌之所以称诗歌而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根本要素。 B.最早的民歌、谣歌是以音来表现文学的形式,产生于中国。 C.小孩因为喜欢听和模仿动物的声音,所以和动物更有亲近感。 D.汉语中的诗歌之美通过音节呈现,而诗的美学价值在文辞之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音美同诗的产生和流传关系密切,追求声形合一的中国韵文文学可以追溯到未必有文字表现的歌谣。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人类模仿动物的声音等浅显的例子,层层递进,形象地阐述了韵律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