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307686

15、自相矛盾 教案(2课时)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6721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自相矛盾,教案,2课时
  • cover
15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十分坚固,任何矛都戳不破,又夸耀自己的矛十分锐利,任何盾都能戳得穿,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本篇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围观者质问卖者时从容不迫的样子;“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 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卖者和围观者对话的场景。图中围观者质问卖者的神态、动作及卖者哑口无言的尴尬模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并引发学生对卖者言过其实、前后表述自相矛盾的行为的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等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通过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通过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吾、弗”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方法识记,“吾”结合“语、悟”来识记,“弗”结合“佛、费”来识记。多音字“夫”,可指导学生根据意思辨音。 生字书写教学时,可以从字书写结构的角度进行指导。如:“矛”字是独体字,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将字写成上下结构;“盾”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个“目”;“誉、吾”是上下结构。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大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朗读指导 古文的朗读,首先是朗读正确,读准字音,避免读错;其次是朗读流利,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做出正确的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音和注释,一边朗读课文,一边了解课文大意,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可采取以朗读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句子、说句义,以了解学生对停顿的把握、对句子的理解是否恰当,并在交流互动中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意思,进而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比如,课文的开头,学生正确停顿可能有难度,教师可以读给学生听,再让学生先试着读读,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正确、读流利,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又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比较长,也需要教师先示范读,然后引导学生在把握句义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逐步引导学生能读出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教师可以借助“誉”字,引导学生读出卖者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