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留侯论》导学单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写诗“讪谤朝廷”罪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遇赦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题目解说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三、文体知识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 “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三、资料链接 文史知识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张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张良无战功,后封为“留侯”。 (任务二) 一、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1)圯上之老人( ) (2)卒然临之而不惊( ) (3)刀锯鼎镬( ) (4)虽有贲、育( ) (5)倨傲( ) (6)鲜腆( ) ( ) (7)肉袒(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臣妾于吴者: (2)匹夫见辱: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4)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5)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古义: 今义:令人喜爱。 (2)其君能下人 古义: 今义:①旧时指仆人,也叫底下人;②指儿女或子孙等晚辈。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2)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3)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4)油然而不怪者: (5)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2)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4)卒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