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鸠调》教学设计 课题 花城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6课《斑鸠调》 课型或模块 班级合唱课 学校 年级 六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江西民歌的语言和音乐特点,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从“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出发的主要任务) 2、体验合唱的乐趣,感受生活、歌唱的美好,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从“审美感知”核心素养出发的主要任务) 3、通过运用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在歌唱与表演中展现斑鸠鸟此起彼伏的合唱以及春天的美好景象。(从“艺术表现”核心素养出发的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 在教与学中运用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和手段,达成高效课堂。 教学难点 歌曲B乐段的二声部合唱 教学内容分析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出发点,具备多视角和创新性。班级合唱课相对传统音乐课堂来说,对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要求更高。在合唱中渗透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有扎实音乐基础知识、较高音乐鉴赏水平和音乐歌唱能力,良好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本课《斑鸠调》是花城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歌曲的结构为ABA’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呈现歌曲的主题音乐,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运用“衬词”丰富旋律,增强韵味,曲调与语言紧密结合,依字行腔,易学易记;第二乐段表现斑鸠鸟儿的合唱,二声部的合唱表现森林中老斑鸠鸟和小斑鸠鸟一呼百应,你唱我和的热闹场景,是歌曲中最有情境性、最有表现力的乐段,也是歌曲的难点段落,可恰当运用字母谱、音列、节奏、科尔文手势,以及教师弹高唱低、弹低唱高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听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音乐结构、音乐元素,带领学生分句、分声部学唱,多声部体验与练习,最终形成二声部合唱效果。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结束句稍作扩展和变化,其中的二声部,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能力特点,预设不同程度的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合唱能力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二声部合唱;合唱能力中等的班级可以以学生演唱高声部,教师演唱低声部的形式进行二声部合作;合唱能力一般的班级可以只要求齐唱高声部旋律,歌声轻巧优美,咬字吐字清晰,把握江西地方民间音乐的特点。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节奏模仿练习、二声部练声开始,到完整聆听、分段聆听与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地方语言特点,依字行腔的音乐特点和衬词的装饰性功能。合唱的学习,则通过运用字母谱、音列、节奏、科尔文手势、教师弹高唱低、弹低唱高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听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音乐结构、音乐元素,带领学生分句、分声部学唱,多声部体验与练习,最终形成二声部合唱效果。着重学生的多声部学习的实施过程,让合唱学习由浅入深,达到良好的多声部感受与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主要设计三大环节: 节奏模仿,为解决歌曲难点乐句的节奏做铺垫; 二声部发声练习,为解决歌曲难点乐句的二声部合唱做铺垫; 识谱学习,通过聆听、分析两个声部的音乐结构和音乐元素,使用字母谱、科尔文手势帮助学习; 合唱学习,通过聆听感受、分析乐段、乐句以及分声部学唱、合唱,逐步达成合唱的效果。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钢琴、黑板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1.师生问好 2.节奏模仿 3.发声练习 模仿老师拍出的四种节奏型。 二声部发声练习 钢琴 教师评价 2.节奏模仿用B乐段“鸟儿们的合唱”中的节奏元素,为歌曲难点乐句的学习做铺垫。 3.二声部发声练习用难点乐句的旋律元素,为之后的合唱做铺垫。 导入阶段 1.“猜歌名”活动。 教师范唱一两句民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