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屏晚钟》教案 学情分析 唱歌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表现手段,亦是表达感情的良好方式。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标准》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合唱对的音高、音色、音准、力度变化及声部间的旋律配合都有严格要求,演唱者在合唱中要学会倾听、配合,体验平衡与和谐。由于合唱对于学生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要求较高,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比较弱,课堂合唱教学实施情况不太理想。 教学内容 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脍炙人口的歌》歌曲《南屏晚钟》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老歌,翻唱无数,整首歌词透着宋词雅韵,写地极好。大意是写一妙龄少女遇上了中意对象,一时间情窦初开,充满了爱的情意,等到她鼓起勇气刚欲上前答话,“他”却失去了踪影。可相思已在心中,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她“匆匆地走入森林中”却是“看不到他的行踪”,好生心伤、好生失望,甚至产生了“相思有什么用”的念头。听敲那南屏晚钟,感受这暖风轻送,最后“催醒了相思梦”。到最后她“走出了丛丛森林”亦“看到了夕阳红”。 文以曲为贵。这首歌词短短几句,却道尽了少女情怀,初恋的美好。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用词含蓄精辟,实属经典难得之作。末尾“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一句有点睛之妙。 教材中作词人只将“相思”二字改为“思乡”,整首歌曲的意境随即充满了淡淡的乡愁,记忆中的故乡,忽隐忽现,渐渐失去了“他”的踪影,只能在梦中出现,亦体现了作者身在他乡思念故乡的情绪。 著名词人陈蝶衣先生(方达是其笔名之一),是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人。六十多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一代又一代歌星都演唱过他的歌。陈蝶衣笔耕不辍,多有建树,仅歌词创作就有3000多首,人们尊称他为“三千首”。 他的文字很优美,特别是为歌曲所作的词,文学气息很浓。陈蝶衣的歌词成就了几代歌手,先有周璇、姚莉、胡蝶,后有邓丽君、潘秀琼、凤飞飞、费玉清、蔡琴、林忆莲。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体验歌曲的意境及歌词中蕴含的宋词雅韵,感受采用中国民族调式谱曲的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的民族韵味。 能用自然的声音,比较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初步体验歌曲合唱的演唱。 通过分析,知道歌曲ABA的曲式结构及民族宫调式的音阶排列及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歌曲 2、难点:体验歌曲的三声部合唱 教学方法 演唱、欣赏、合作、讲授、讨论、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钢琴、小打击乐 学习过程 基本发声练习 三声部和声练习(感受合唱和声,建立互相倾听的习惯) 《小星星》三声部练声曲,从第三声部-第二声部-第一声部 导入 用小打击乐模仿钟声,让学生听辩 由“钟声”引入,引导学生联想“夕阳的湖边-湖边的钟声”———会带来什么心境?(宁静、惬意、悠闲) 引入新课———南屏晚钟(西湖十景之一,且为虚景而非实景) 欣赏与学唱 欣赏并思考 1、欣赏歌曲,思考歌曲的各个音乐要素: 速度:中速偏慢;力度:mf-f;节奏:紧凑-宽松; 旋律特点:平缓级进-起伏大跳进;情绪:轻快活泼-惆怅舒缓宁静; 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 2、歌曲简介:歌曲创作于1969年,作词人陈蝶衣是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词作人,这首歌曲的中国早期的流行歌曲,歌词带有宋词的雅韵,原意是写少女的情怀,初恋的美好,文笔非常优美文艺。后来词作人旅居香港,将“相思”改为“思乡”,并以“方达”的笔名发表,却表达出思乡的情感之意。 学唱歌曲 学唱旋律 跟钢琴学唱旋律,合唱部分唱中间Ⅱ声部(主旋律),并找出难点(弱起节奏、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