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会测量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明白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会用溢水法比较同体积物体的重量,明白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培养学生应用综合学科意识,联系用数学“单位1”的知识认识“比重”。 会用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会用溢水法比较同体积物体的重量,明白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学难点: 会用溢水法比较同体积物体的重量,明白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比重计、一个彩虹鸡尾酒、一瓶糖浆、一杯盐水、一个马铃薯、2张数据表格、ppt。 学生: 一杯浓盐水、一杯清水、一个石头、一个测力计、一块抹布 1个马铃薯、2个溢水杯、一个电子秤、3个空杯子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科学是奇妙的,科学也是彩色的,你看,这是陈老师和其他班同学一起完成的彩虹鸡尾酒,今天陈老师也带来了,漂亮吗?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个奥秘要从这个浮在盐水上的马铃薯说起。 二、探究马铃薯浮起来的奥秘 1.引导进行受力分析进行质疑: (1)从沉浮状态受力分析发现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浮力大于清水。 (2)联系前几节内容: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发现马铃薯在盐水中部分体积未浸入水中,而全部浸入水中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应该大于盐水。 2.聚焦问题,实验设计 由前面两个知识的矛盾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有关? 设计实验,从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着手,确定马铃薯在本实验中会改变两个因素(液体、排开的水量)继而排除,选择下沉的物体进行实验。 选择石头开展“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有关”实验 学生活动并反馈 小结: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在清水中物体受到浮力小。浮力的大小与液体有关? 3.进一步质疑,探究沉浮规律 谈话:那今天的研究到这里了吗?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找到了吗?那你有什么新的问题呢? 聚焦新问题:浮力的大小为什么与液体有关? 学生猜测。 教师合理引导:出示图片水和食用油分层现象(三年级实验内容),提问:为什么油在水上?可不可以进一步假设,清水比马铃薯轻,马铃薯比盐水轻? 共同提出假设:是不是马铃薯比清水重,盐水比马铃薯重? 提出要点:同体积 小组探讨如何开展“测量同体积马铃薯、盐水、清水重量”的实验,进行实验设计。 交流汇报,共同确定实验方法。师生共同提出溢水杯的实验的注意事项。 Ppt: 1.倒液体,让液体自然流出,使平面与溢水口相平; 2.用空烧杯接液体于漏嘴下方; 3.将物块轻轻放入溢水杯中,完全浸没于液体中,等待液体所排入空烧杯中。 小组实验: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小组呈现数据并进行交流。 发现:马铃薯比盐水轻,所以浮,马铃薯比清水重所以浮。 4.认识比重 我们联系四年级所学的“单位1”知识点,把单位体积内物体的重量称作是物体的“比重”,也用密度表示。根据科学家测量显示。马铃薯的比重约为1.1g每立方厘米,清水约为1g每立方厘米,浓盐水约为1.3g每立方厘米。也就是我们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物体沉浮的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物体的比重比液体大,那么物体在该液体中就沉;物体的比重比液体小,那么该物体就能浮。 5.思考:为什么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 组织学生猜测淡盐水的比重。 三、应用与拓展 1.已知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的比重,推测把这块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 2.出示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