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相关读物 童 心 说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李贽(1527—1602),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认定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论”。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其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主张重视功利。坚持“心外无物”,继承并修正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童心”。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当时颇有影响,曾评点《水浒传》。著有《焚书》《藏书》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 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是与初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确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夫童心者,真心也(判断句) (2)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介词结构后置) (3)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被动句) (4)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定语后置)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作者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译文:童心,就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失去了真心;失去了真心,也就失去了保持本真之心的人。 点评:文章第一段重在解释“童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头,他就开门见山,提出了重要的论点:童心。然后先连用两个判断句,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接着,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反,“什么叫童心”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文字虽然不多,但是,语气肯定而自信,这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