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535335

写作指导:2021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深度解析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72次 大小:6775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写作,指导,2021,上海,春考,语文
  • cover
深度解析2021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 2021春考作文 2021/1/9 25、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此次春考作文材料表述浅近质朴,非常符合春考的命题特点,再加上我们在秋季课程中不断给学生训练此类材料,所以审题立意不存在特别的难度。但同时,材料本身又给出了广阔的讨论空间,强调了思考认识的深度,因此很好的体现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你怎么做”是你做的事情的内容、方式,是事件。是不断出现,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对人的品性人格的判断,是观念。是定论。是静态结果。 两者之间明确存在联系,但是是否是必然联系? 首先按照材料的表述,我们要去肯定“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理解阐释比较容易,对应我们的现实人生,你坚持帮助别人,就会成为有善心的人;你坚持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就会成为健康的人;你真诚的对待他人,勤恳工作,踏实生活,就会成为可靠的人。生活由各种琐碎的小事堆叠而成,你花时间做什么,用何种方式去做,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在作文专题课中就曾向学生介绍过,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中)认为,人不仅是他自己设想的人,而且是他志愿成为的人。人们无法以固定的现成的人性说明人的行动,人获得本质的过程不外是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过程,人就是他一系列行动的总和。强调了个人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和自决能力。 当然,这里围绕材料的表述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比如“你怎么做”是出自本心、本性使然还是迎合他人或环境违背个人意愿而为。再比如,“什么样的人”是自身的主观判断还是外在的世俗标准。而这些思考也为下一层进一步分析材料奠定了基础。 接着讨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的意思是不全部是这样,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最终的结果判断。其中既包含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等外在因素,也包含很多主观因素,这里篇幅有限,仅撷取两处供大家思考: 第一,上面一层我们在肯定“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一直在强调 “坚持”,坚持做就会成为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奥维德曾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所以只是做是不够的,而是强调要持之以恒的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做。你做了三天好事,第四天开始做恶,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人。 第二,同样是上文提到的“什么样的人”是自身的主观判断还是外在的世俗标准?这既然是一种观念的判断,主观的认知,就必然会出现差异。同样的做法和行为就会有不同的解读。自己眼中的“特立独行”,有可能是他人心中的“哗众取宠”;自己坚持的仁义道德与人为善,也许是旁人不可理解的软弱无能;芸芸众生汲汲追求功名利禄,也许是世外高人眼中的蝼蚁仓皇,虚空一场。 当然也可以联系我们之前的一模作文精析系列之2021崇明一模的材料分析,“许多人发现自己不停的努力,却很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去讨论为什么有的人很努力的追求成功,却没有成为世俗意义中“成功”的人。 最后的方然法论自然要承接考生之前两层的分析,所以因人而异,只要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都可以成就一篇优秀作文。比如有些同学在第二层讨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时会首先想到环境的干扰。但其实环境包括的因素种类庞杂,外界环境的正面干预也可以进一步实现“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著名的“霍桑效应” 就告诉我们额外的关注可以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被实验对象因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他的认知和态度会导致行为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