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谷催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天山之音”“雪域天音”等单元介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后,第九册上册集中介绍了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音乐与文化。《布谷催春》是一首多声部歌曲,也是侗族大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歌曲具有支声性复调音乐的特点,以二声部为主,其曲式结构为:起顿+更夺+拉所。歌曲表现了布谷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彝族的现代合唱作品,采用混声合唱,以领唱、合唱的形式演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达了彝族人民庆贺丰收的喜悦之情和热情好客的风尚。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内容是欣赏《布谷催春》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两部作品,主要以“唱”和“跳”两种不同形态的教学方法授教。《布谷催春》学唱歌曲中三个具有特色的乐句,在唱中体验侗族大歌的特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以律动为教学方式,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曲式结构。以“静”“动”方式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一、欣赏《布谷催春》、《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两部少数民族作品,能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乐于学习,认识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与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的能力。 二、欣赏《布谷催春》,体验侗族大歌无伴奏多声部演唱的艺术特点,分辨歌首声部与和唱者声部的过程中掌握大歌的基本特点。聆听《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在律动中感受音乐情绪体验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三、通过欣赏、学唱、律动、思考几个环节,学生学习到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让学生具有艺术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乐于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侗族大歌的支声复调音乐特点;在律动中体验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难点: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模仿原生态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 师生用苗族飞歌的曲调演唱问好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中国民族音乐中有没有多声部存在? [设计意图:运用上一节课学过的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的曲调互动问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起到复习的效果;提出一个主题探究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侗族“唱”情 (一)欣赏《五月禅歌》,解答问题 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1.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合唱) 2.歌手们运用了什么唱法?(原生态唱法) 教师示范,学生模唱,寻找声音位置,让位置靠前,多运用鼻腔共鸣。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欣赏乐曲,直接否定之前提出的质疑,引出中国民族音乐是有多声部的存在,也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侗族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对侗族大歌有初步的印象。] (二)欣赏《布谷催春》,体验侗族大歌的特点 1.欣赏视频,了解侗族风俗风情 2.初步聆听,整体感知 (1)问:音乐呈现什么样的画面?(布谷鸟的叫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引出歌名。 (2)思考聆听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词:起顿、更夺、拉所。(起顿代表引子,更夺表示中间部分,拉所代表尾腔。) (3)说一说歌曲的各声部特点,介绍歌首和和唱者两个声部。 [设计意图:初步聆听歌曲,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针对性聆听与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3.聆听起顿,寻找声部关系 (1)初听:用手画和唱者旋律线条 (2)复听:补充歌首旋律线,得出侗族大歌声部特点,即支声性复调。 [设计意图:运用线条在空间的移动中感知旋律起伏的变化,直观形象地展示两个声部之间的关系,引出具有支声性复调的特点,便于学生记忆与学习。] 4.更夺分析,学唱特色 (1)聆听更夺部分,出示表格分析两部分音乐特点。 (2)学唱重点乐句,体验明显的节拍感。 (3)寻找“拉嗓子”技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