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课《逃生演习》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 教材: 大连理工大学-出卷网-《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七课《逃生演习》 一、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小学生能够借助积木式程序设计语言理解生活中的算法问题,并与程序语言表达的算法形成关联,初步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和算法概念。循环结构、条件判断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它与生活中的逻辑相对应,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程序运行的逻辑顺序。 本课教学是第二单元的第7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循环结构的应用;认识[侦测]模块组的功能,并掌握“如果碰到……颜色”命令的用法;学会在循环结构中使用判断命令。从而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游戏脚本搭建,深刻体会循环和侦测的用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像是五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多数学生已具有经验逻辑思维水平。学生已经用2个课时初步了解scratch界面、角色导入修改、坐标、简单命令用法。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而下一节课也必须在本节课的学习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的在整个scratch模块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采用游戏导入、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体验创造游戏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为角色跟随鼠标指针添加脚本。 2.选择[侦测]模块组的功能,并运用“如果碰到……颜色”命令来解决脚本搭建问题。 3、在循环结构中使用判断命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玩游戏,分析成功与未成功的动作,确定游戏角色动作。 2、通过自主学习、测试、交流、观看表演,深入理解重复执行的作用。 3、通过三种嵌套方法的测试、分析得出选择判断要嵌套在重复执行中才符合游戏设计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游戏中角色动作,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 2、通过让角色遇到红色跳转到开始位置,增强安全逃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循环结构应用在角色跟随鼠标指针。 难点:循环结构、侦测判断嵌套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秉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课的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找到动作———添加脚本———提出问题———测试讨论———合作解决”。学生带着任务在小组内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中自我探索,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提高信息素养。 五、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为:感知→学习→应用: 1、感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光头强逃生演习,让学生感知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下面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通过多种教法与学法的交融,学生通过探索、测试、合作,解决脚本搭建问题。 (一)感知(9分钟) 感知内容 通过创设光头强逃生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感知本课学习的任务是为光头强动作添加脚本。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导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想办法吸引孩子的眼和心、促进学生思考,把枯燥的动作分析变得有意思,为下面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游戏导入引导学生感知本课学习的任务。 1、玩游戏,初步感知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知识在游戏中的应用。进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二)学习(20分钟) 学习内容 任务: 1、角色跟随鼠标移动用到重复执行、面向、移动命令。 2、颜色侦测与条件判断及它俩的嵌套选择。 设计意图 1、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学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