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690835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 课件(共32张PPT)+教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0976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教案 【核心素养】 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 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4.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5.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鉴赏并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了解其现实批判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羽檄飞大漠,战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故城落日,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的白刃……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燕歌行》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战士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诗歌接着又写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此诗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诵读时须细加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二)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题目解说 ①“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钟一支曲调的名称,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②“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④“边塞诗”: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四)明确字音。 摐(chuāng) 腓(féi) 旌旆(jīng pèi) 逶迤(wēi yí) 玉箸(zhù) 蓟北(jì) (五)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