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360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自测(3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1316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新疆维吾尔,版含,Word,试题,语文,3月
  • cover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语文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虚构”一词语出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擢才》:“高誉美行,抑而不扬;虚构之谤,先形生影。”大意是赞誉有德行的人应该是低调而不事张扬的,而要刻意毁谤一个人才会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可见,就原始含义而言,“虚构”并不是个好词。 英语中“虚构”所对应的词语“fiction”有两个词义,一个是“虚构”,一个是“小说”。这与中国人对于“小说”的理解有重合之处。汉语中“小说”一词语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操着世俗的小道理去干大事是说不通的,不靠谱的。这里“小说”一词还不是“文学”和“文类”意义上的名称,而是辞令、说辞意义上的一个比喻。东汉史家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列出了“小说”一类文体,并专就“小说家”的概念作了阐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他还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补充说明:“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论语·子张》)下层官吏所记载整理的那些“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就成了“稗史”和“小说”。“小说”多陷于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之事,所以“君子弗为”。可见“小说”作为“虚构”之物,在汉语中含有限制性的意义:是有价值但又不可信,不可信却又有“可观之处”的。在中国传统的语义中,小说作为“野史”有两面性:一是与“历史”沾边但又不可当作“信史”;二是虽为“小道”,又有不可忽视的认识价值。所以“小说家”只是一些小人物,由地位不高的“稗官”来充当。 历史上的小说家很少能够直接披露其作品的“虚构性”,更多是喜欢强调其“真实性”。所以他们在叙事中,不知不觉地都采取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即假定作家是无所不知的,而无所不知的结果便是作家是在讲述“事实”或“真实”,读者和批评家也就稀里糊涂或一厢情愿地强调小说的真实性。因此,“现实主义”“写实性”在作为小说的写法的同时,也几乎成为小说的标准和写作伦理。 不过也有伟大的作家,不惮于把自己作品的虚构性向读者坦白敞开。《红楼梦》开篇第一 回,曹雪芹就说这是源自一个虚构的流传,言之凿凿地声明自己的小说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梦幻”之笔。他在交代《石头记》来历的时候,句句都贯穿了“虚构”的意图:先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将那块被女娲遗落的石头带入人世,化其为通灵宝玉,经过了“几世几劫”之后,这块石头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幻化成了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再后来,“空空道人”发现并抄录其上文字,流传人世;而自己只是“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惟其如此,人们在读《红楼梦》时才会时时品咂回味其梦幻性质的滋味。 (摘编自张清华《小说诗学简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对作为虚构之物的“小说”的理解与英语中对应词语的理解有重合之处。 B.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与朝廷钦命的史官的著述相比而言的“道听途说”的“稗史”。 C.中国传统语义中的“小说”不可尽信,但因其出于历史而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D.历史上的小说家在创作时多采取“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忽视了作品的虚构性。 2.下列关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