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858849

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224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花城,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单元
  • cover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赛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乐曲以充满激情的旋律,生动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汲取了当地群众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苗一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乐曲分为七个部分,营造了山寨的小伙子 姑娘们等欣喜若狂的欢乐气氛和喜气洋洋的心情。作品为多段体结构,音乐素材取自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与探索的能力增强,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识谱能力对音乐的表现和感受明显增强。但青春期的孩子“内向”、“收敛”在律动和音乐活动方面表现不积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 引学生。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旋律、情绪以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掌握主奏乐器。 学生背唱第1、4段主题旋律,并通过自制打击乐器伴奏等音乐实践培养音乐创造力。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提高音乐审美水平,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音乐的热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欢快热烈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各主题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 教法: 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旋律、情绪以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视唱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思考形式贯穿整个欣赏过程,引发联想和想象。 学法: 聆听欣赏法、体验参与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铃鼓、双响筒、响板、自制小沙锤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听音辨器 播放教学课件上的乐器音色,让学生进行听辨,猜猜是哪样乐器? (小提琴、长笛、小号、锣) 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以上乐器音色,温故而知新,同时为欣赏 《北京喜讯到边寨》做铺垫。 分类入座 乐器分类(弦乐组、铜管乐器组、木管组、打击乐器组) 通过乐器分类让学生对乐器有更直接的印象。学生在了解管弦乐队的基础上,分辨乐器音色,分类是一个小小的实践练习,既能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 1.思考: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是发生了什么样事情使得人们那么高兴呢? 2.导入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 3.欣赏引子 思考:力度、情绪带来怎样的效果?山谷中回荡的效果又是怎样表现的? 三、分段欣赏 (一)欣赏第一段 1.导入:这一段反应边寨人民收到喜讯的兴奋心情,大家听的时候留意旋律的情绪。 2.歌曲创作背景:“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3.老师模唱旋律,大家探讨本段力度?重音出现的位置? 4.学生活动: 学生打节奏跟旋律律动,感受第一段热烈的气氛。 (二)欣赏第二段 1. 过渡:当边寨的人民收到喜讯的心情是非常兴奋热烈的,那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庆祝这个好消息的到来呢? 2.学生交流:与前段力度变化?情绪?演奏的乐器?主题旋律反复出现了几次?每次交替力度是怎样的? 3.跟唱旋律,老师带唱,注意强弱力度的变化 4.少数民族的姑娘都有佩戴银饰的风俗,当她们随着音乐起舞的时候,身上的银饰就会随着舞步发出“嚓嚓”声。 5.学生活动: 随旋律敲打节奏,弱段用人声模仿“嚓嚓”声,强段用沙锤为主题伴奏。 6.小结:本段轻快活泼,体现了边寨人民用对舞的方式庆祝喜讯的到来。 (三)欣赏第三段 1.欣赏第三段音乐,感受与前段音乐比较,情绪怎样? 2.主奏乐器是什么?(木鱼、小号、提琴) 师出示双响筒和响板供学生选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