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87

山居秋暝K[上学期]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9617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山居,秋暝,学期
  • cover
课件17张PPT。山居秋暝 唐 王维资中县第二中学语文组 闵伟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王番]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今编诗四卷。   读有关史料,领会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椐本诗形式 回忆近体诗形式特点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又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凡双数句都必须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留”。 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这一点对中学生不作要求)。首联颔联 对仗颈联 对仗尾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的思想内容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首联:紧扣题意,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之感。 颔联:是景物写生。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 。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点缀了人物的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听到“竹喧”声,知道是“浣女”归来;看到“莲动”,知道是渔舟出去。 一写听觉,一写视觉。尾联:是面对景物发出的感慨,“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综上所析,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讨论鉴赏其他内容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几种排列?诗人的排列有哪些作用 ?答:有五个作用: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⑤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提示: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③竹归浣女喧,莲下渔舟动……二、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