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45707

云南省昆明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三诊一模“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2382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云南省,版含,Word,试题,语文,二模
  • cover
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3月29日 9:00—11:30】 昆明市2021届“三诊一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 B.“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 C.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 D.“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用上的区别。 B.文章第二段基于对荀子观点的认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