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蚂蚁 (1)生活中的蚂蚁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 《蚂蚁》是《科学与技术》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低年段关于“动物”的学习,在“科学常识”方面,对应“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的总要求,涉及“动物、形态、习性、昆虫”等基本概念。 本单元是小学生初次较为系统地学习有关动物的知识。教学内容除了《蚂蚁》,涉及《身边的动物》、《鱼》、《鸟》,即涉及昆虫、两栖类、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多种动物。本单元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自然界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通过观察、画图、制作模型等方法,记录和展示动物,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及习性: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各种动物在外形、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动物的多样性,逐步形成爱护动物的意识。 本节课通过“画一画———观察的蚂蚁”、“做一做———蚂蚁模型”两个活动,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外形的组成部分,用画图、制作模型的方法来记录蚂蚁的主要外形特征,经历“观察外形的组成”→“观察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结构”的思维形成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并通过观察膜翅目蚁科几种蚂蚁的图片,初步感受蚂蚁的多样性,激发学习昆虫的兴趣,为低年段和中高年段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生分析 学习基础:蚂蚁是比较常见的小动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蚂蚁,部分学生通过科普书籍、场馆参观、家长介绍等途径对蚂蚁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多数学生未曾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外形结构,不知道蚂蚁具有头、胸、腹,一对触角和三对足。学习兴趣:授课班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然而喜欢独自完成学生活动,且动作较慢、时间较长。学习习惯:授课班学生主动好学,然而刚学习科学与技术学科近一个学期,观察的意识还未充分养成;并且大部分学生存在喜欢独自一人开展活动,合作习惯的意识较弱的情况;也存在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大声喧哗的情况。以上三方面是本节课形成上述教学思路,及形成下方评价思路的基础。 依据上述教材分析、教学思路、及学生分析,本节课重视将评价融入学生活动中,以促进“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业成果”的达成。在“画一画———观察的蚂蚁”活动中,设置对学生的“观察习惯”、对学生小组的“合作习惯”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形成观察的意识、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和通过倾听他人意见、交流信息,进行小组合作的意识。在“做一做———蚂蚁模型”活动中,鼓励学生思考“科学实践”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判断“蚂蚁模型做得像不像”,实现“观察外形的组成”→“观察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结构”的思维形成过程。针对“观察习惯”、“合作习惯”、“科学实践”的评价主体分别是学生个人、教师、同伴,评价内容融入课堂学习记录单中,使用了一年级学生能够明白的语言表述评价观察点的指标,评价适合学生、易于操作。此外,针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学生活动动作较慢、时间较长的情况,在课堂学习记录单活动要求中注明“又快又好”的提示语言;针对授课班级学生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大声喧哗的情况,在“合作习惯”的评价观察点的指标中融入了“轻声讨论”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工坊中真实的蚂蚁,与他人讨论与交流其外形的组成部分,尝试用画图及制作模型的方式记录其外形的组成部分及主要特征等过程,知道蚂蚁的外形结构,感受观察是获取信息和形成判断的方法,有小组合作的意识。 2.通过观察常见的几种蚂蚁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蚂蚁,初步感受蚂蚁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蚂蚁外形的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知道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