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1914年8月3日,德军进攻比利时,遭比利时人民顽强抵抗。德军在付出伤亡3万人代价后,侵占比利时全境。以下关于比利时抗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给德军以沉重打击,令德军的进攻计划受挫 B. 体现了比利时人不惧残暴、勇于抗争的精神 C. 打乱了德军作战部署,“施里芬计划”破产 D. 为英法的军事准备提供了时间 2.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 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3.在马恩河战役中,战争双方投入150多万人、6 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但德国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既定方针。这不能表明的是( ) A. 使双方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之中 B. 实际上宣告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C. 标志着德国在战略上遭到重大失败 D. 使德国的失败成为定局 4.“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 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5.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其核心是( ) A. 奥匈帝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6.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毒气而眼睛失明的英国士兵排队等待就医时的情景,从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 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B. 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双刃性 C. 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D.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存在 B. 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 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 D. 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 8.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 A. 德国和法国 B. 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C. 意大利和法国 D. 奥斯曼帝国和塞尔维亚 9.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主动修复同法国的关系,其原因不包括( ) A. 英德矛盾的日趋激化 B. 英国实力的相对下降 C. 确保欧洲大陆的均势 D. 联合法国以对抗德国 10.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 A. 战争使西欧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一时难以恢复 B. 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C. 战争带来了饥饿和灾荒,战火将村庄化为灰烬,作为主战场的法国损失尤为惨重 D.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 11.1916年是一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 A. 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 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 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D. 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2.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1914年俄军攻势 13.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推进到了第二阶段。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B. 1916年战争的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 C. 1916年协约国已基本取得胜利 D. 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然掌握制海权 14.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