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8770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四 观点推断题的解答 考点解读+强化训练(含答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日期:2024-06-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40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强化训练,二轮,语文,高考,2021届,答案
  • cover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案 第四节 观点推断题的解答 一、考点解读 观点推断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 二、观点推断选择题的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要判断“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2.推断过度。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3.强加关系。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还有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分析各选项分句构成和分句间的关系,比对每一个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能否在原文找到对应的依据,是否符合逻辑关系。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副词以及一些修饰性词语。 三、解题思路 观点推断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避开句间逻辑关系设题,重在对文本观点态度的整合与归纳,有些选项的表述有逻辑推断的性质,需要考生据文揣摩,根据以往经验判定答案很容易出现偏差。要想做对这个题目,必须在平时训练中遵循下面的答题思路。 1.吃透文本观点。在把握文本观点时,注意区别作者的观点与作者引用的他人观点的关系。作者常常会通过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反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注意区别哪些观点是作者的,哪些是他人的,哪些是对这些观点的分析比较。 2.比对选项观点。首先要把握选项所陈述的现象或事件,分析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与态度。然后再把原文的观点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选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或论据同类。同类的选项可以看成文章的补充论据,不同类的选项看是否可以从反角度证明或佐证文内的观点。 3.逻辑推理判断。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对选项与文本进行综合分析,辨明文内观点与选项材料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判断。 【过关训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和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