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90023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27893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贵州省,学期,版含,Word,语文,考试
  • cover
黔东南州2021届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即因为受教育、环境、年龄、性别、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读者们的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即使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也有变化。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或者说历时的向度。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的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张江《强制阐释论》)。这样一来,这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其实,如果这种阐释只是普通读者表达自己的一种见解,倒也不失为有趣的洞见。但问题在于,这是一位理论家的理论认识,并不会满足于作为有趣的洞见而存在,而是要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哪怕她或他是反科学主义的)去建构或争夺话语权。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也的确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 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的“理论”或“文献”,如此一来,一个读者眼中,可能连一个哈姆雷特都没有了;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所有的阅读都力求还原“真相”,于是,在一个读者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召唤结构”,期待并允许读者不断去补充、扩展、引申,这样,一个读者眼中便有无数个哈姆雷特。看来,要弄清一个读者眼中究竟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并非易事。不过,也恰是存在一个读者眼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追问,文学阅读才显得趣味盎然,文学经典才能够润物无声。 (摘编自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