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06833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非连文本主观题定点专练(1)论证思路 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682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1届,专练,思路,论证,定点,高考
    非连文本专题复习 主观题(1)———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常见设问方式】 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4分)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展开论证的。(4分) 请简要概括材料三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4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必备知识】 1.论点。 多数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2.论据。 ①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②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3.论证。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4.主要论证思路: ①提分解式: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②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 答题模板:①首先……;②其次……;③最后……。(段落较少的材料可以逐段逐段分析,段落较多的材料划分层次之后进行分析。)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从前我看文学作品,吸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言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乎完全变了。一篇文学作品到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很多。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②语言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察看来,这种精确妥帖的语言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他们不了解在文学方面,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文学的功用原在表现,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那就无异于说谎,失去了表现的意义。一个作家如果不在语言精确妥帖上苛求,他不是根本不了解文学,就是缺乏艺术的良心。一个作家在语言方面既然可以苟且敷衍,他对于思想情感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处处都苟且敷衍,他的作品如何能完美?这是我看重语言的理由之一。 ③我得到这么一个看法,并不是完全拿科学头脑来看文学,硬要文学和数学一样,二加二必等于四。我细心体会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觉得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言上的讲究,而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精确妥帖。文学与数学不同的,依我看来,只有两点: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数学是抽象的理,文学是具体的情境;一是语言的效果不同,数学直述,一字只有一字的意义,不能旁生枝节,文学暗示,一字可以有无穷的含蓄。穷到究竟,这还是因为所想的不同,理有固定的线索,情境是可变化可伸缩的。至于运用语言需要精确妥帖,使所说的恰是所想说的,文学与数学并无二致。 ④人人都承认文学的功用在表现,不过究竟什么叫作“表现”用这名词的人大半不深加考究。依一般的看法,表现是以形式表现内容。这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