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27329

安徽省2021届高三3-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含答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7次 大小:696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安徽省,2021届,高三,3-4月,语文,试卷
  • cover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1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论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在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被后世学者概括为“民胞物与”。这是《西铭》的核心思想,程颐称赞说:“《西铭》明理一而分殊,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民胞物与”包括“民胞”和 “物与”两个方面。就“民胞”来说,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既生于天地间,就必须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所以都尽自己的伦理责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对他人尽忠,对亲人尽孝;同时也要以仁爱的德性,关爱社会上生存状态各异的族群,特别要关爱那些弱势群体。 就“物与”来说,就是要以仁爱的德性对待宇宙间的万物,将其视为人类的同伴而平等地予以关照:既如此,就要引物为同类,秉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而不应为了自身的生存无限度地征服自然,甚至以牺牲其他物类的生存为代价。张载把自然万物视为人类同伴的观点,在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素制约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遏制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而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做法,对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无疑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可以看出,张载的“民胞物与”是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出发来论仁求仁的。 张载的“民胞物与”在儒家传统中有其深在的思想渊源。《论语》说“泛爱众,而亲仁”“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先贤的这些主张,已蕴涵着张载所说“民胞物与”的理念。《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也鲜明地包含着公平、平等和博爱的观念。唐代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把儒家的仁爱观明确提升到博爱的高度。到张载提出“民胞物与”,已从宇宙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层面,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义上讲一体同类,从而把人间大爱传递和扩展到广泛的人际和物类。传統儒家那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仁爱,也就被深化为以禀气而成性为基础的博爱,儒家的仁爱思想被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二程也说“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王阳明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其所包含的博爱思想,都与张载所说“民胞物与”相通。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中华儿女,成为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人己关系、人物关系的境界追求和方向指引,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更是当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自行解决得了的,需要各国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只有坚持“民胞物与”的理念,把乾坤宇宙看作我们共同的家园,真正视“天下为一家”,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世界大同。 (摘编自刘学智《民胞物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民胞物与”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民胞物与”是《西铭》的核心思想,程颐称赞它超越前代圣贤的思想。 C. 韩愈的“博爱之谓仁”,是历史上首次把儒家的仁爱观提升到博爱的高度。 D. 孔孟的仁爱和二程、王阳明的博爱主张是“民胞物与”思想的源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先引述张载《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