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52663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训练 (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3584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历史,下册,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
  • cover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精准同步训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小丽在自主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并为这组图片拟了几个标题,其中最恰当的应是(  )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2.明朝初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 3.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回顾历史,1553年,哪个国家的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4.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至今仍被后人称颂。这是因为他所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  ) A.平定内乱的斗争 B.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 C.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D.反对走私鸦片的斗争 5.某历史教材的一课中,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  ) A.明朝的建立和统一 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 C.明朝的对外关系 D.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下图所示为明朝《武备要略》中记载的“鸳鸯阵”,用此阵法击败倭寇的是 (  ) A.辛弃疾 B.戚继光 C.岳飞 D.郑和 7.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永乐皇帝”指的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8.从郑和下西洋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往到戚继光抗倭的民族冲突的变化,根本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B.明朝国力由强变弱 C.皇帝不理朝政 D.明朝统治黑暗 9.《明史》记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 (  ) A.目的或动机 B.经过或途径 C.结果或意义 D.特点或影响 10.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半岛 C.阿拉伯半岛和红海沿岸 D.波斯湾沿岸 11.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 ) A.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名垂青史 B.既有战争又有友好往来 C.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D.是和平的,加强了中外间的友谊 12.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马可·波罗来华 13.如图是东南沿海居民过年贴的门神画的一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成为人民敬仰的守护神的主要原因 ( ) A.他们是促进中外交流的外交使节 B.他们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封疆大吏 C.他们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D.他们是反抗封建压迫的农民领袖 14.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1405-1433年,他率领船队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 ) ①马六甲海峡 ②红海沿岸 ③印度半岛 ④非洲东海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郑和七下西洋,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这表明当时我国与各国交往是为了( ) A.促进友好往来 B.进行殖民掠夺 C.倾销农副产品 D.传播思想文化 16.“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有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最早开通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B.到达了亚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 C.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D.属于民间自发的远洋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