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148876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北师大版必修2第一章1.6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Word

日期:2025-10-13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476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平面,2020-2021,课稿,判定,垂直,学年
  • cover
www.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一章第六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1课时.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线面垂直既承接了前面学习的线线垂直,又为后续研究面面垂直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线面垂直既是空间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拓展,又是垂直关系间转化的纽带。掌握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课标要求 ①借助长方体模型及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认识线面的位置关系,并抽象出线面垂直的定义. ②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根据教材结构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平面垂直的定义以及判定定理,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转化、猜想、确认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操作探究的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 难点:发现并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5、学情分析 为了恰当地把握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必须切实地了解学生。首先学生已初步感知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但还不够成熟,研究空间元素位置关系的思维脉络尚未完全成形。而学生的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善于动手,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教法学法 上述教材和学生的困难所在决定了老师应该教什么,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怎么教。分析以上所有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问题驱动式教学、教师启发引导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进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知识建构、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这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让学生回顾并“以笔代线,以桌代面”实物演示空间中线面有哪些位置关系,并提出“你认为线面相交时哪一种位置关系比较特殊?”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建构 1、定义建构: 在定义建构上,我设置了三个环节 (1)分析实例,感知概念。 这里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蕴含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使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感知线面垂直的概念。 (2)模拟实验,形成概念。 通过旗杆在太阳的照射下,影子随时间的变化,观察旗杆和影子的位置关系这一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分析线面垂直的本质所在,从而突出重点。模拟实验由两名学生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3)剖析定义,深化概念。 再通过词语辨析、反例验证的方式对定义进行剖析,加强学生对“关键词”的把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与认知 (1)创设情境,寻求定理。那么学习了线面垂直的定义之后,“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呢?用定义可不可行?”进而让学生发现障碍,这就有必要寻求一种更为简捷、可行的判断方法。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判定定理的探究。 (2)动手操作,确认定理。 数学教育应当是数学知识再发现的教育。为此,我先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猜想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再通过“折纸实验”让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