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进化的历程”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山东科学技术-出卷网-《生物(八年级下)》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生命的起源”以后,继续探索“生物的进化历程”,进而引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一节课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课。本节教学在引导学生形成“进化”的基本观点,同时掌握比较、归纳、推测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生自身学科素养的形成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教学难点是用比较的方法,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由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学科专业名词较多而抽象,还涉及到学生已学过的动植物分类相关知识,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拓展很多新的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知识,并通过一系列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和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本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中。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2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中对地层中化石的分布状况的观察分析,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测能力。通过小组贴图游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物进化的种种证据引导学生形成“进化”的基本观点,并激发学生探索古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二)教学难点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 教学过程 教前准备:《生物进化的历程》科教视频、“三叶虫”和“鱼类”化石标本各12套、地层自制教具模型12套、古生物化石图片和空白地层图各12份、“生物进化树”贴图12套、孔子鸟复原图和爬行动物、现代鸟类相关知识小资料12份。 3.1 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科普类视频《生命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后,大约经历35亿年的漫长时间才发展成为现在多姿多彩的生物界。原始的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呢?我们在现实中又能找到哪些证据?用精彩、震撼的视频导入新课———生物进化的历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2 设问导学,寻找证据 教师设置自学目标:①化石以及它们在地层中分布的规律?②孔子鸟与爬行动物及现代鸟类在身体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点?③五种哺乳动物的前肢在骨的组成和排列上非常相似说明什么?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导学案自学反馈部分。 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对整节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能够独立完成部分自学目标,但是对一些抽象知识还存在疑惑,这些疑惑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3 生成反馈,发现线索 教师引导小组展示自学成果:化石是古生物在地层中遗体、遗物或者遗迹。教师追问化石存在哪里?教师展示地层的相关图片,从而引出地层的概念。地层形成有何规律?学生完成演示活动。 活动1:演示地层形成过程 图 1 地层自制教具 小组交流并完成演示地层形成过程(图一)的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轻松突破“地层”的概念以及地层形成的过程:①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②越古老的地层越分布在地壳的底层,越晚近的地层越靠近地壳的表层。而化石正是随着岩石等沉积物形成于相应地质年代的地层中。 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地层中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推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哺乳类。为了巩固这一重要知识点,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小活动。 活动2:模拟考古———帮化石找‘家’ 学生扮演“小小考古家”,根据教师发放的若干古生物化石图片进行小组交流,分辨出这些古生物化石的种类并推测它们在地层中的大致顺序,并粘贴在相应的地层中。最后学生以“科考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