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33274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日期:2024-06-2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0次 大小:8152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物理学,答案,声音,产生,传播
  • cover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自主预习探新知】 【新知初探】 一、声音的产生 1.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一切正在_____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源:正在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_____叫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2.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会使_____(如空气)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如图所示),这就是声波。 3.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不能传声。 三、声速 1.定义:声音的_____,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_____。 2.影响因素 (1)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_____,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2)温度:声速还与_____有关,相同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而2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6 m/s。 四、回声 1.回声产生的条件: 声音的_____。人们把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2.人耳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的声音比原声晚_____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人听到声音的过程 如图所示,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_____,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预习自测】 1.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合作探究破疑难】 【要点突破】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 1.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图甲),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纸屑,用力敲鼓,会看到纸屑在鼓面上跳动(图乙);音叉被敲击后发出声音,把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图丙)。 甲      乙     丙 结合上述情景,思考以下问题: (1)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支持上面的结论? 2.用手按住自行车的钢铃,无论怎样用力敲打,几乎都听不见铃声,这是为什么? 3.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现象并思考: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还能发出声音吗? 【归纳总结】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典例】 小丽等同学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在摆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 【针对训练】 下列实验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 A.用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塑料,泡沫塑料被弹起 B.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形的曲线 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D.在音箱上放一些泡沫塑料,泡沫塑料会随着音乐起舞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 1.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在图所示的玻璃钟罩内放一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抽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