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35114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6.2《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2次 大小:599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选择性,必修,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答案
  • cover
《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字豫山,后改字,浙江绍兴人。著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了解“散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3.相关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4.解题 ①“为了”,表明目的; ②“忘却”,即忘记; ③“记念”,即“纪念”,有深切怀念之意。 5.了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6.了解“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竦身()不屑()  惴惴() 爱憎()戳穿()吮血() 什物()涅槃()挈妇() 2.解释词语。 隐约其辞: 素不相识: 明珠投暗: 情随事迁: 仓皇失措: 急于事功: 延口残喘: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内容,理解含义 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2.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含意应如何理解? 3.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次含意。 4.文章第五部分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思考2】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概述作者同白莽三次相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2.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思考3】梳理结构,理清脉络 1.本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思考4】赏析艺术特色 1.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